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7日 浏览次数:
10月16日,保定项目组一行参观了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。作为一名整日与岩石和地层打交道的地质人,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脚下这片大地的温度。
展厅里,那些简陋的步枪、泛黄的文件、破旧的军装,静静陈列。我们日常使用的地质锤、罗盘与放大镜,竟与它们产生了某种跨越时空的共振。当我的目光穿过展柜玻璃,落在先驱者使用过的朴素工具上,恍惚间,仿佛也看见我们自己——在深山老林中跋涉,在荒野之间追寻。两种看似迥异的职业,在精神的谱系中,原来如此紧密相连。
纪念馆墙上一张张手绘的军事地图,尤其令我动容。在没有卫星、没有航拍的年代,先辈们硬是凭双脚丈量山河,用最朴素的方式绘制出精确的地形图——那不正是我们地质工作的雏形吗?在太行山的褶皱间,革命者读懂了山的性格、水的走向,把地理的奥秘转化为克敌的智慧;而我们,今天仍在同一片山系中,追寻金的踪迹,解读岩石的语言。两种探索,跨越时空,共同依赖一种近乎偏执的求真:他们探寻历史洪流的走向,我们追问地球演化的真相。
地道战遗址的照片,让我联想到我们深入矿井的工作场景。同样是向地下行进,同样面对未知的黑暗,不同的是,他们面对的是敌人的枪炮,我们迎战的是自然的考验。那些支撑坑道的木桩,与当年加固地道的结构何其相似;我们安全帽上照亮岩层的那束光,仿佛也延续着地下工作者手中煤油灯的微芒。这种“深入地层”的勇气,这种“向地球深处要答案”的执着,是跨越时代的共同选择。
在众多革命文物中,我特别注意到几件简陋的地质工具。原来,晋察冀边区政府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就已用它们开展最初的矿产勘探。我们今天的工作,竟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,悄然写下了序章。那些在枪林弹雨中依然坚持找矿的先驱,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“地质兵”吗?他们以找矿支撑革命,我们以勘探延续对大地的不懈追问——这份跨越时代的传承,让我手中的地质锤,蓦然间多了历史的重量。
作为金矿地质项目的一员,我常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。而在纪念馆肃穆的空间里,答案渐渐清晰:革命先辈以生命守护这片山河,我们则以专业知识解读这片土地的馈赠。他们让山河无恙,我们让山河“说话”。那一份份严谨的地质报告,何尝不是我们对这片被鲜血浇灌的土地,最郑重、也最持久的致敬?
离去时,夕阳正为太行山镀上一层暖金。那金色,既是我们寻找的矿藏颜色,也是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底色。我的地质包里,除了新采的岩样,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传承。下一次,当地质锤再次敲响太行的岩层,那清脆之声将不止是科学的探寻,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,一次向着精神根源的回归。
山河为证。从革命先辈到当代地质人,我们始终在用不同的方式,深爱着这片土地,解读着这片土地,也毫无保留地,奉献给这片土地。